【看得见的手是指什么】在经济学中,“看得见的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常与“看不见的手”相对应。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亚瑟·塞缪尔·斯蒂格利茨(Arthur Samuel Silber)提出,但更广为人知的是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经济理论中广泛应用。它指的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行为。
一、总结
“看得见的手”主要指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补贴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以解决市场失灵、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公共利益以及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与之相对的“看不见的手”则是指市场自身通过供需关系自发调节资源配置。
概念 | 含义 | 作用 | 举例 |
看得见的手 |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 | 解决市场失灵、维护公平、稳定经济 | 税收政策、价格管制、财政补贴 |
看不见的手 | 市场自身通过供需关系调节 | 自发调节资源分配 | 企业自主定价、市场竞争 |
二、详细说明
在市场经济中,虽然“看不见的手”能够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本身无法有效运作。例如:
- 垄断行为:少数企业控制市场,导致价格过高或服务质量下降。
- 外部性:如污染问题,企业不承担全部成本,影响社会整体利益。
-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如国防、路灯等,私人企业缺乏动力提供。
此时,政府就需要通过“看得见的手”来介入,采取措施纠正市场失灵。比如:
- 反垄断法:防止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环保法规:限制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 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此外,在经济危机或衰退期间,政府还可能通过财政政策(如增加公共支出)或货币政策(如调整利率)来刺激经济,这也是“看得见的手”的体现。
三、总结
“看得见的手”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象征。它强调了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社会公平、应对经济波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