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著名散文,全称《前赤壁赋》,后又作《后赤壁赋》。这篇文章以游赤壁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一、
《赤壁赋》通过描绘月夜泛舟赤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衰、人生短暂的感慨。文章中,苏轼借自然景物与历史人物(如曹操)的对比,引发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最终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二、关键内容对比表
内容类别 | 内容描述 |
作者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作品名称 | 《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
创作时间 |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
背景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借游览赤壁抒发胸中块垒 |
主题思想 | 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慨;对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思考 |
情感基调 | 悲凉中见旷达,哀而不伤,体现出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
写作手法 | 借景抒情、寓理于景、虚实结合、运用对话形式增强文章感染力 |
文学价值 | 中国古典散文中的瑰宝,被誉为“千古奇文”,影响深远 |
后世评价 | 鲁迅赞其“清峻”,朱自清称其“有诗意的哲理”,历代文人学者推崇备至 |
三、总结
《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更是一篇蕴含哲理、寄托情怀的文学佳作。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将个人的情感与宇宙的浩渺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