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缪是什么意思】“绸缪”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在现代汉语中被使用,也常见于古文、诗词及成语之中。以下是对“绸缪”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基本含义
“绸缪”原意为紧密缠绕、交织在一起,引申为事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或准备工作做得充分、细致。在不同的语境中,“绸缪”可以有以下几种含义:
含义 | 解释 | 示例 |
紧密缠绕 | 指物体之间紧密地缠绕在一起 | 如:绸缪的绳索 |
准备充分 | 表示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 如:绸缪未雨,防患未然 |
情感深厚 | 指人与人之间情感深厚、亲密 | 如:绸缪之情 |
二、常见用法与出处
“绸缪”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五月鸣蜩,六月织瓜,七月烹葵,八月剥枣,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其中“绸缪”用来形容衣物的紧密编织,后引申为准备周全。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绸缪”多用于表达对未来的担忧或对感情的深厚。例如:
- 《诗经》中的“绸缪”:强调准备充分。
- 古诗词中的“绸缪”:多指情感深厚、难舍难分。
- 现代用法:常用于强调事前准备的重要性,如“绸缪未雨”。
三、常见搭配与成语
搭配/成语 | 解释 |
绸缪未雨 |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
绸缪悱恻 | 形容情感深沉、难以排遣。 |
绸缪之思 | 指内心深处的思念或忧虑。 |
四、总结
“绸缪”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语,既可用于描述物质上的紧密联系,也可用于表达情感的深厚或事前的周密准备。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即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紧密缠绕、准备充分、情感深厚 |
出处 | 《诗经》等古代文献 |
用法 | 用于描写准备、情感、事物关系 |
成语 | 绸缪未雨、绸缪悱恻、绸缪之思 |
现代意义 | 强调事前准备和预防意识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绸缪”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时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