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36计】《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由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虽然《孙子兵法》本身并未明确提出“36计”这一说法,但后人根据其思想精髓和战争策略,总结出了“三十六计”,并将其与《孙子兵法》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广泛流传的“孙子兵法的36计”。这些计策不仅适用于战场,也常被用于政治、商业、人际交往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孙子兵法的36计”的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各计的名称、含义及出处或关联
序号 | 计策名称 | 含义简述 | 关联出处/来源 |
1 | 金蝉脱壳 | 脱身之计,假装撤退或转移目标,实则另有图谋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2 | 围魏救赵 | 攻其不备,绕开敌方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 | 《孙子兵法·军争篇》 |
3 | 声东击西 | 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实际攻击另一方向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4 | 暗度陈仓 | 借口掩护真实意图,秘密行动 | 《孙子兵法·军争篇》 |
5 | 以逸待劳 | 保持体力,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出击 | 《孙子兵法·军争篇》 |
6 | 假道伐虢 | 借路进攻别国,实际上是为了吞并该国 | 《孙子兵法·行军篇》 |
7 | 调虎离山 | 引诱敌人离开原地,便于围歼 | 《孙子兵法·九变篇》 |
8 | 空城计 | 故意暴露弱点,使敌人疑惧而不敢进攻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9 | 走为上计 | 保存实力,避免硬拼 | 《孙子兵法·九变篇》 |
10 | 借刀杀人 | 利用他人之力打击敌人 | 《孙子兵法·作战篇》 |
11 | 反客为主 | 在对方掌控局势时反制,掌握主动权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12 | 顺手牵羊 | 抓住机会,趁势而为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13 | 趁火打劫 | 在敌人混乱时乘机进攻 | 《孙子兵法·火攻篇》 |
14 | 打草惊蛇 | 试探敌情,引出敌人反应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15 | 借尸还魂 | 借助已有的势力或资源重新崛起 | 《孙子兵法·地形篇》 |
16 | 欲擒故纵 | 先放松控制,再一举擒获 | 《孙子兵法·九变篇》 |
17 | 挽弓当强弩 | 在关键时刻全力以赴 | 《孙子兵法·形篇》 |
18 | 以弱胜强 | 以小胜大,靠智取胜 | 《孙子兵法·谋攻篇》 |
19 | 首尾相顾 | 保持整体协调,防止被分割包围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20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利用敌人的方式反击敌人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21 | 声威震慑 | 通过气势压倒敌人 | 《孙子兵法·军形篇》 |
22 | 虚张声势 | 故意制造强大假象,吓退敌人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23 | 以少胜多 | 凭借巧妙部署战胜人数众多的敌人 | 《孙子兵法·谋攻篇》 |
24 | 无中生有 | 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25 | 以正合,以奇胜 | 正规作战与奇袭结合,取得胜利 | 《孙子兵法·兵势篇》 |
26 | 知己知彼 | 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百战不殆 | 《孙子兵法·谋攻篇》 |
27 | 战略优先 | 先谋而后动,注重全局规划 | 《孙子兵法·计篇》 |
28 | 精兵简政 | 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 《孙子兵法·作战篇》 |
29 | 稳扎稳打 | 不急躁,步步为营 | 《孙子兵法·形篇》 |
30 | 破釜沉舟 | 绝境求生,背水一战 | 《孙子兵法·九变篇》 |
31 | 迂回包抄 | 绕后攻击,切断敌方退路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32 | 分进合击 | 多路夹击,形成包围之势 | 《孙子兵法·军争篇》 |
33 | 以利诱敌 | 用利益引诱敌人进入圈套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34 | 以退为进 | 表面撤退,实则积蓄力量 | 《孙子兵法·九变篇》 |
35 | 以柔克刚 | 以灵活应对强硬对手 | 《孙子兵法·虚实篇》 |
36 | 防患未然 | 事先预防,避免危机发生 | 《孙子兵法·九变篇》 |
总结:
“孙子兵法的36计”虽非出自《孙子兵法》原文,但其核心思想与《孙子兵法》高度契合。这些计策强调的是智慧、策略与灵活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竞争,这些计策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