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的解释】“脱颖而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众多竞争者中表现突出,从而被特别关注或认可。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在职场、学习、比赛等场合也常常用来形容某人的优秀表现。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脱颖 | 比喻从众多事物中显现出来 |
出 | 表示显露、显现 |
其 | 代指“其人”或“其物” |
蓬 | 本意是草木的根茎,引申为隐藏、埋没 |
整体含义:比喻一个人或事物在群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同锥子从布袋中露出尖角一样,引人注目。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遂定从于楚。……赵王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表扬个人能力、成绩或表现优于他人,常见于新闻报道、演讲、评语等场景 |
语法结构 | 动词+名词结构,主谓结构,作谓语或宾语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脱口而出、崭露头角、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
反义词 | 默默无闻、埋没人才、平平无奇、不为人知 |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述人,也可用于事物,但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恰当。
2. 语气色彩:带有褒义,强调优秀、突出的表现。
3. 搭配建议:
- “他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
- “这位新晋演员凭借出色表现脱颖而出。”
五、总结
“脱颖而出”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寓意着在竞争中表现出色、引起注意。它不仅表达了对个体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关注和重视。在实际使用中,应结合具体语境,确保表达准确、自然。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脱颖而出”的含义、用法及相关词汇,有助于在写作和口语中灵活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