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一、文章总结
《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出自明代文学家宋濂的寓言性散文,讲述了一位名叫工之侨的琴师,将自己制作的一把精美的琴献给朝廷,却因琴的外表与当时流行的样式不符而被贬为“不祥之物”,最终被弃置。故事通过这一情节讽刺了当时社会对表面形式的盲目崇拜,以及对真正艺术价值的忽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批判意味。通过工之侨的遭遇,揭示了“重形轻实”的社会现象,并警示人们不应只看表象,而应重视内在价值。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振。 | 工之侨得到一块优质的桐木,把它砍削成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声音清脆如金石,节奏和谐如玉器。 |
其声自远而至,异乎众琴。 | 它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与普通的琴不同。 |
贵人悦之,命工使之饰之,锦其外,而漆其内。 | 一位权贵喜欢它,命令工匠为它装饰,用锦缎包裹外面,用漆涂饰内部。 |
贵人曰:“此非古之良琴也。” | 权贵说:“这不是古代的好琴。” |
于是工之侨以琴归,而叹曰:“世之好虚名者,皆若是也。” | 于是工之侨带着琴回家,感叹道:“世上那些喜好虚名的人,都是这样的啊。” |
三、内容解析
这篇文章虽短,但寓意深远。工之侨所制之琴本是上品,但由于其外形不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便被误认为“非古之良琴”。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古”与“旧”的盲目推崇,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实际价值。
作者借工之侨的经历,批评了那些只注重形式、不问实质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艺术价值的尊重与呼唤。
四、结语
《工之侨献琴》不仅是一篇文言文作品,更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事物时,应更加注重内在品质而非外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避免“以貌取人”的错误,学会欣赏真正的价值。